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总监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总监

十多年前,我曾经去BAT中的一家面试过(到现在也是我唯一一次BAT的面试经验)。当时刚毕业几年,写代码解决一般问题任务已经“得心应手”了,各方面知识也懂一点,会搭MySQL的Master-Slave,会用Memcache,HTTP协议也基本熟悉……

在那个许多公司还在为100万PV就头疼的年代,这样的水准在技术上算比较领先了。所以我以为,这次面试应当是十拿九稳。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是“惨败”。

我熟悉的领域一个也没有谈起,我解决的问题一个也没有问到,却问了一大堆“技术细节”问题。比如一个int变量要占几个字节,字符串的查找-替换怎样最快…… 在学校里,我最熟悉的Java,C和C++的课程只是囫囵吞枣,这类知识早就忘记了,做题比较多的也是离散数学、数值计算等等,工作了之后一直做Java,根本不会深入到这样的细节。所以,面试结果用“惨败”来形容,是一点不夸张的。

当时我觉得很委屈,对已经工作的人,为什么要考这些细节的书本知识?而且是日常开发根本用不到的书本知识?难道不应当重视实际经验吗?

等再工作几年我逐渐发现,这些原本不是“细节的书本知识”。如果你要解决的问题稍微有点挑战性,没有现成工具可以利用,只能靠自己思考和分析,或者借鉴其它现成工具的原理,就离不开这些看不起的“细节知识”。

比如,后来(一直到如今也是)我经常说:“好的程序员不会凡事都靠实地测试,而是会预先计算”,就必须用到这些细节的知识。拿如今最热门的“高并发”应用来说,单个节点每秒处理多少个请求,每个请求包含哪些数据,每部分数据的大小是多少,机器的带宽是多少,网卡的吞吐率可以达到多少……能把所有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心里就大概有了把握,而且这种理性结算的结果,远远比“写个程序去压测”要靠谱得多。

所幸我在这次面试失败之后几年就领悟到这个问题,于是又花时间(那时候996还很少见)把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系统结构等等基础知识全部梳理了一遍。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这轮梳理确实值得,自己后来受益匪浅。

行业内有句话说:搞技术的不玩虚的,就服实打实的解决问题的本事。我认为这句话是成立的。在我走上技术负责人的岗位后,也解决过不少技术上的疑难杂症,尤其是我“本职”领域之外的问题。比如困扰大家很久的接口概率性失败的现象,最后诊断出是证书问题;又比如HTTP能通SSH不能通的问题,最后发现是TCP的TIME_STAMP配置问题;再比如面对不稳定的遗留系统,迅速拿出方案隔离不稳定部分,为技术改造赢得时间……

能解决这些麻烦的问题,自然能赢得各团队伙伴的信任,不过我并非这些领域的专家,只是多亏了之前对基础知识和技术细节的掌握,再加上学习和分析而已。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度非常相信“技术负责人就是要懂细节”,否则内心也很慌张。对细节的把握,让我感到踏实、放心。同时,我也热衷于在面试中考察候选人对细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细节,这个人就很浮躁。换句话说,优秀的技术人员应当像把篦子,一路梳理过去,各种细节了如指掌,所有的问题原形毕露,这样工作才称职,自己才放心。

然而,随着面临问题的复杂,职位的升高,我发现自己日益焦虑,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技术细节太多了,想要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只会让人疲惫不堪;技术人员也太多了,想要在每个人那里都保持权威也会让人高度紧张。

到最后我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用不用功、专不专心的问题,因为精力有限,要照顾的方面又太多,所以无论你多么用功,多么专心,都会感到力有不逮、左支右绌的局面。看来,篦子这种模型有点问题——篦子当然好,但通常都不长,一手能够拿住,如果要覆盖很宽的面,就非常吃力。

那么,该怎么办呢?如果自己找不到出路,我尝试去观察其他人是怎么做的。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我还真有很大收获。

最大的收获是,我发现没有人可以了解所有的细节。如果光看媒体,似乎很多“大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仔细分析就发现,“大佬”往往只有在自己熟悉或者有充分准备的领域可以谈得很深,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们要么不发声,要么说错了但会有公关团队去掩盖。

不可否认...

点击查看剩余70%

{{collectdata}}

网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