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导致90%的人失业?孩子未来的出路在哪?

<a href='/tag/ai.html'>人工智能</a>将导致90%的人失业?孩子未来的出路在哪?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节目《机智过人》中,清华大学矣晓沅团队开发的作诗机器人九歌现场作诗,先后淘汰了北京大学的陈更与武汉大学的李四维,最后将与清华大学核研院博士齐妙一决高下。
在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主题的比赛中,九歌写下:“心有灵犀一点通,小楼昨夜又东风。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篷。”获得出题人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赞赏,也获得撒贝宁的青睐。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 2016年日本研究院开发的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入围了日本第三届日经新闻社“星新一文学奖”。虽然未通过终审,但是当评委得知这些小说是由人工智能写的后,感到十分震惊。
这意味着,在文学界,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懂得单纯排版、提供信息,还进化到了写作。

在围棋界,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领域的顶级高手。新一代的ALphaGo Zero已经超越ALphaGo,目前理论上已经无敌了;
在安保界,具备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软件超越了人类的识别准确率;
在编辑界,人工智能阅读海量文学作品,智慧筛选排序生成“走心”的排行榜,评鉴结果不输资深编辑……
面对人工智能迅速崛起,马爸爸预言,未来90%的人将失业。这不是危言耸听、无故焦虑,而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们情不自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及时更新?
在未来时代,孩子要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在智能化时代立足呢?

去学编程吗?现在学编程蔚然成风,“让孩子从小读懂机器人的语言”是最大的噱头。但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接近机器人的思维,这真的是一种竞争力吗?至少这种竞争力不具有不可取代性。
既然我们开发人工智能是为了让它们服务我们,那我们要用什么超越它们的能力去控制、开发它们呢?
我始终坚信,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感性能力(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就是这种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这在未来时代更具价值,是强大的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企及、无法替代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方向上应该更大力度去开发这种独一无二的感性能力:

我们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支撑着创造力,是创造力的起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我们可以多进行想象力游戏

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验自己喜欢的角色,譬如当妈妈的一天或者当老师的一天,让他们充分想象自己成为妈妈或老师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样子、要做什么?你会发现,孩子不光会模仿,他们还会爆发很多想象,创造出很多新台词,新动作,新事件……
我们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儿童戏剧

我在《高感性时代:陪孩子去看舞台剧吧!》里写过,观摩或表演儿童戏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这些能力都是未来人才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可以多问开放性的问题

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思考,鼓励他们挥动想象的翅膀。而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值得孩子去探讨和研究。
什么是开放性的问题?很多辩论赛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的答案。比如人工智能的问题。你可以问孩子:你认为机器人学了很多知识,它会骄傲吗?它遇到不会的问题会怎么办?总之,我们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对他们启动创造力很有帮助。
我们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想象

孩子说月亮是白色的,很像一块虾饼;孩子说汽车轮子是半圆形的,开动起来扁扁的;孩子说夕阳下的河水是红色的,纹丝不动,像一杯红色的山楂汁……
当孩子的想象与我们的观念不同,与教科书甚至常识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不能急着说它们是错的。
想象并没有对错之分,是刹那间灵感的爆发。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纠正孩子的想象,那就很容易扼杀他们脑海里稍纵即逝的灵感,也会把他们鲜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拦截在路上。因此,不评价孩子的想象,跟着他的思路一起去探索,你会发现其实创新也就是与常理不一样的观念发展起来的。

我们要和孩子保持情感互动
学者程羽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诗歌之所以不能超越人类的诗歌,是因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
他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但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的确,人类的情感是无法计算的,在诗歌领域是这样,在日常生活领域也是这样。
精准找到感觉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多陪孩子玩感官游戏(开发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游戏)。在做感官游戏时,引导他们描述具体的感官体验:比如听到的是响亮的、轻微的,还是尖锐的、轻快的声音?触碰的是冷热、软硬、粗糙还是光滑的材质?闻到的是酸、是甜、咸的还是难闻的气味?看到的是高、矮、大、小、远、近等物体?
让孩子多用这些感官语言形容,会帮助孩子发展感觉的精准度,也有助于孩子把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联系起来,这就是通常说的“通感”。比如让孩子去画音乐(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去表演一副画(把画里的动物、植物、情景表演模拟出来)等。据说世间最有创造力的那些人,都是拥有高度的“通感能力”的人。
互相倾诉情感

另外,我们也要引领孩子抒发感受、表达情绪。孩子能自如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接受自己感受的基础,也是通往自如控制自己情绪、培养情商的道路。我们也要让孩子体察我们的感受和情绪,当我们愤怒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低落的时候等等,我们也可以向孩子倾诉,向他们展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感受,如何去转移我们的一些负能量。
深入调动情感

我们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要善于调动孩子的情感。比如读绘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正确认识,要多引导孩子抒发感受、领悟,体察作者的情感、写作缘由,多结合自身的例子,引领孩子“读前读后”,反复咀嚼优美的句子,反复体验书中的意境。由此可见,读优质的书是基础,反复将书读透是情感的滋养。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好学到老
世界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特别是5g来临后,信息量以百倍剧增,这种时候,我们更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与世界一起跑步前进。

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要注意不要学科设限。
学科交叉融合,不要过早分文理科、分兴趣爱好科目、分受欢迎的科目和冷门的科目。现在知识都是融汇贯通的,很多数学家其实也是优秀的音乐家,很多文学家其实也可以是科学家。比如与人工智能九歌终极PK的齐妙就是核研究的博士,她从三岁热爱诗歌,作诗能力出神入化,即兴发挥,但这不妨碍她今后成为一位科学家。
<a href='/tag/ai.html'>人工智能</a>将导致90%的人失业?孩子未来的出路在哪?
总之,人工智能的开发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除了正视人工智能的强大,还能做点什么呢?关于未来时代教育的讨论,我相信屏幕前的你看完也有很多想法。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你私信我和我一起探讨哦!

{{collectdata}}

网友评论0